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當前位置:首頁  〉 科研學術  〉 業界聲音

張碧晖:戰略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

發布時間:2022-03-22 發布來源: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图片

图片
無論在網絡上還是報刊上,“戰略科學家”都是一個熱搜名詞。實際上,早在40年前,中國科學學的早期學者,就提出了要重視把握得住科技發展方向、做得了科研且帶得了隊伍的科學家,也就是科學家裏的“帥才”人物——戰略科學家。戰略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讓我們來對標一些公認的科學領域“帥才”吧。

被稱爲“科學聖徒”的英國物理學家貝爾納,是戰略科學家的標杆人物。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貝爾納被公認爲堪與盧瑟福、查德威克、卡皮查、布萊克特、霍普金斯、狄拉克等科學精英相媲美的人物。他是生物學、結晶學研究的開拓者,他的2位學生,一位解決了血紅蛋白的結構問題,另一位解決了青黴素、維生素B12和胰島素結構問題,2人先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貝爾納本人的經曆也十分傳奇,他曾任二戰盟軍海軍司令蒙巴頓將軍的科學顧問。在關鍵的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由于貝爾納曾從事過古地質研究,對戰役獲勝發揮了獨特作用,海軍中尉貝爾納成爲戰鬥英雄。貝爾納既是天主教徒,又是馬克思主義信徒,曾擔任過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的執行主席和世界科學工作者聯合會的領導成員。他的最大貢獻,是在蘇聯領導人布哈林的啓發下,于1939年出版了名著《科學的社會功能》,成爲科學學的創始人。貝爾納曾于1954年、1959年兩次訪華,毛澤東、劉少奇分別接見了他。他對中國科技體制、實驗室規模以及一些科研方向提出了中肯意見。在與劉少奇會談時,對中國的交通發展提出建議,以至于劉少奇讓交通部領導和他詳細討論。貝爾納科學學學派的其它人物,如計量科學創始人普賴斯、科技史家李約瑟、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馬凱、科學家諾丁漢等,都是了不起的戰略科學家。

物理學家費米和奧本海默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對核裂變反應等有開創性的貢獻,而且成爲原子能制造的指揮者,開創了原子能時代的裏程碑。以至于原子能物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卡皮查提出,像他們這樣的戰略科學家,也應該獲得諾獎。

曾任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竺可桢也是戰略科學家。他早期留學美國,學習地學和農學,也是地學和氣象學的開拓者。除此以外,他還在自然科學史、大學教育、人口環境與資源、科學與社會等方面有精辟的論述。他通過物候學的研究和資源考察,較早注意到環境問題,多次提出“還北京以藍天”的期許,並在對于人口和資源過度開發的研究中,開始了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竺可桢先生是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最早的讀者,也是將貝爾納科學學帶到中國的先驅。在他的幾百萬字的日記中,先後七八次提到科學學;他還在浙江大學師生中多次宣傳“科學是什麽”“科學能做什麽”。

作爲中國科學學建立的4位主要推手,錢學森、李昌、錢三強和于光遠,都是名符其實的戰略科學家。錢學森不僅創立了馮卡門-錢學森公式、成爲空氣動力學家並創立了工程控制論,回國後還創建了《系統科學》。早在1977年,他就在中央黨校提出,基礎科學的核心是數學和物理,要重視對“科學的科學”的研究。40年前,他經常參加全國科學學的活動,並指出要特別重視科學體系學、科學能力學和科學政治學的研究。錢三強是中國原子能之父,粉碎“四人幫”後,他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由他主管的學部辦公室成了全國科學學聯絡組的挂靠單位。他和許良英向當時新組建的中央書記處講授科學發展規律問題和科學技術史。當組織確認他爲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首任理事長時,他發出了“可算找到老家了!”的肺腑之言。

老革命家李昌是20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學生,曾任“12·9”運動的總指揮,解放後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創校校長。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和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共同主辦全國第一次自然辯證法座談會,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在主持籌備全國科學大會時,李昌領導全國自然辯證法規劃工作,並指出要建立“科學學”學科。于光遠和錢三強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同班同學,在延安參加革命時,就著手翻譯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著述。解放後,他長期擔任中宣部科學處處長一職,研究科學發展規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他到處鼓與呼,創建了諸如技術經濟學、國土資源學等一系列新學科。

又譬如楊振甯先生,是繼愛因斯坦、狄拉克之後,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大師。他創立的楊-米爾斯非阿貝爾規範場,爲宇宙中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規律提供了解釋。他是美國華人百人學會的首任會長,爲中美關系的改善貢獻了力量。在他的建議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少年班,他還促成了“吳健雄物理學獎”“陳省身數學獎”的設立和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建立,幫助清華大學物理學從根本上改變了發展面貌。我和楊先生幾次同時參加中國科協的年會,有幸聆聽楊先生對科技發展的精彩演講。我注意到,楊振甯先生在清華園,除了參與物理學建設外,參加最多的是與科技史相關的活動。

無需更多例子,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些戰略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自己的學科知識之上,還對科學發展規律有深邃的理解。自從400年前,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之後,就出現了“科學技術史”和“科學哲學”學科;20世紀20年代後,研究科學發展規律以及科學與社會、經濟、軍事、政治關系的科學學學科變得更加重要。這是因爲,學科融合形成了一批交叉學科,體現了科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戰略科學家必須要有交叉學科的素養。即使是在自身的學科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也未必能算是戰略科學家,那些杜撰概念、生造名詞或“成功”拿到科研經費的“科技活動家”就更算不上了。正如貝爾納所說:“這樣的任務不僅需要人們對整個科學有全面了解,而且需要人們具備經濟學家、曆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技能和知識。


專家介紹:張碧晖,長期從事科學學、科學社會學與科技政策等領域研究,親身經曆參與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是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的重要發起人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是我國最早提出創建科技園區者之一,也是我國首次參加國際科學園區會議的代表。2015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優秀科學工作者稱號,2018年獲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第二屆終身成就獎,2020~2021全球華人教育家大會楷模人物獎。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17日《上?萍紙蟆。


分享到:

版權所有?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滬ICP備11048235號-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